第121章 设备验收_重生学霸:我引领科技狂潮
笔趣阁 > 重生学霸:我引领科技狂潮 > 第121章 设备验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21章 设备验收

  南方核聚变研究基地。

  陈帆自立门户,设立西北核聚变研究基地,两边不通往来,让冯世荣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。

  最要紧的是,员工的质疑声不断:

  “冯总工,实验数据显示,我们现有的超导材料,尚且无法满足核聚变反应时的温度要求。但陈教授在立项会议时提出过,他挚友于晓辉教授的实验室,能够生产满足要求的材料……”

  冯世荣背过脸去,从实验基地办公楼9楼的大落地窗看向外边:

  “铋系氧化物高温超导陶瓷,我们已经在和于晓辉洽谈了。相信在下次点火实验之前,我们可以技术更新。”

  研究员继续追问:

  “等离子体湍流问题,目前也无法得到解决……”

  冯世荣脸都黑了:

  “大数据科技部不是已经在开发新的模型了吗?”

  “你们都依赖舶来品怎么行?”

  科研员内心在偷偷吐槽:整个南部研究院,多少技术属于我们自己?还不是照搬照抄米国的东西……我们不依靠舶来品怎么行呢?

  但面对领导,科研员还是委婉了:

  “我们在理解N-S方程上遇到了很大的阻碍,而陈帆教授是该问题的证明人,我们衷心期望能够获得他的协助和讲解……”

  冯世荣内心很抓狂。

  自从陈帆设立西北研究基地,半年以来,属下员工的催促从未断过。

  从前,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,所有与核领域相关的最好的专家、技术都在自己手中,员工们也为隶属南部研究基地而感到自豪……

  但陈帆这条漏网之鱼,成了这一切最大的变数。

  没有办法,因为得不到,最后就只能诋毁。

  “南部研究院,是华国目前最好的研究院。我们的设备、资源、职工福利,绝对是第一等的。”

  “包括你在内的每个人,也都是我精心挑选的,综合考虑了学历、论文、科研经历、留学背景等等……”

  “现在,只是在研究阶段遇到了一些小困难,就如此退缩,配得上我给你们的待遇吗?”

  “陈帆有什么?他只是个数学家,在核科学、等离子体物理、材料方面,他都是个没有实践经验的门外汉。”

  “别跟我讲立项会的事,都是些道听途说的东西。”

  “白度贴吧、知乎论坛……多少民科爱好者,谈笑间,时空虫洞和曲率引擎都不是问题。”

  “但那些是经过验证的吗?”

  “我们是在搞科学研究,不是在写科幻小说,”

  “铋系超导是陈帆带到核聚变领域内来的,但那是于晓辉教授的成果。”

  “至于托卡马克装置改造……自20世纪50年代它被发明以来,从未经过如此离谱的变更,那些图纸的绘制,简直面目全非!”

  “最后是湍流模型。据说你敬爱的陈教授,还把它带到ITER的交流会上了?看看那些蜂拥而上签署意向合作书的国,为什么最后都杳无音信?”

  “樱花岛核实验室,不就是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新技术而爆炸的?”

  “我们南方研究基地,要脚踏实地,稳中求进!”

  “……”

  博士刚毕业两年的小科研员,被冯世荣大佬骂的耷拉着脑袋……按照这个思路,有错的确实是他自己了。

  冯世荣讲到这份上,瞥了一眼小科研员的状态,没再PUA,顿了顿又说:

  “国庆节马上就到了,我们下一次核聚变点火实验也即将到来。”

  “我希望大家能发挥奉献精神,提高效率,早日赶上米国的研究进度,让可控核聚变平稳运行200秒以上!为祖国庆生献上大礼!”

  一顿PUA之后,小科研员整个人燥热起来,他敬了个礼:

  “收到,冯总工,我一定不负众望,脚踏实地,保证完成稳定运营200秒的任务。”

  小科研员出门后,冯世荣悄悄松了口气,还好他擅长驭人之道,半年来,大大小小的事都被压下去了。

  冯世荣听到楼道里没有了声音,反锁上办公室的门,悄咪咪走到套间里屋的休息室,拨通了一个电话:

  “西北基地怎么样了?”

  没错,在陈帆自立门户后,他特地安插了一名年轻学生做眼线,混进了陈帆的科研队伍里,了解对方研究动态。

  之前华国核聚变领域他一家独大,有着说一不二的绝对地位。

  现在有了竞争对手,即使他跑在最前面,总有一种随时被人追上的错觉。

  “这……说不清楚。”

  冯世荣皱了皱眉:

  “没关系,大概说说。”

  “是。目前,从樱花岛购进的托卡马克装置已改造完成,铋系超导陶瓷已投入使用……”

  “等离子体湍流模型,一直是陈教授和数学团队在做,我们接触不到。”

  冯世荣满意的点点头,松了口气。

  从樱花岛买了台破设备,半年的时间,才进行到安装+改造。这个势头,陈帆想压自己还远呢。

  “密切关注你们实验室的动向,有情况随时向我汇报。”

  …………

  西北,鹿合镇。

  荒无人烟的沙漠上,孤零零坐落着一幢实验基地。

  办公室。

  一桌一柜一张床。

  为了盯项目催进度,陈帆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,每天睁开眼睛就是数据、测试、分析……

  樱花岛为了换取海水电解技术,痛快的把托卡马克装置送来了。

  经过半年的安装和改造,当初那个重达吨的“巨型甜甜圈”,已经被陈帆改造的“面目全非”。

  风吹日晒加上工作辛苦,陈帆半年来瘦削了不少,皮肤也变得粗糙了。但相比成果,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
  “师父,这是超导材料组、无机分析组的汇报,请您过目。”

  经费由陈帆本人筹集。

  设备是拿技术换来的。

  人力方面……陈帆都没想过自己能调动这么多的精英。

  最先跟来的徒弟向小园,经验尚浅,但一心一意辅佐陈帆的工作。

  程建华本人要负责航空基地,但派遣了一个50人的航空建设队,以及2支高精尖元处理件技工队给陈帆使用。

  这些人在建设、改造环节,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。

  林心诚精心挑选了40年来带过的研究生,从全国各地请回了一批核物理领域的专业人士,配合项目工作。

  至于材料组,也就是铋系超导团队,根本不用于晓辉教授张罗,魏超听说要搞可控核聚变工程,就带着全组共同出发了。

  数学组有“深蓝”人工智能,实际用人不多,东大的严文仲和其他几个熟悉的教授,被陈帆“租”来了,气的叶知秋吹胡子瞪眼:

  “你小子到底搞什么项目?”

  “我合理学院的人都快被挖空了。”

  陈帆反问:

  “您要不要来?”

  叶知秋气不打一处来:

  “我去了学院怎么办?”

  陈帆笑道:

  “项目涉密,一时半会恐怕很难解释。国庆节等我的好消息吧。”

  时间一晃就过去,距离国庆不到一个月时间。

  陈帆看看项目现场,从七零八落到井井有条,宣布道:

  “通知全体成员。”

  “明天中午12点设备验收,全员准备进行点火实验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ia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ia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